天全县地处四川省西部,是进出川藏的交通要道,中小微企业多,劳动纠纷易发、多发,处理难度大。近年来,天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打造川藏线上“通心桥”、铸就民族团结“连心锁”的工作理念,以“三个在先”“三种联动”“三项机制”为抓手,不断化解各种劳动纠纷,努力构建“劳动者权益维护”和“企业融合发展”双赢新格局。
一、着眼“三个在先” 助纠纷化解“有备而为”
坚持强化预防,及时发现矛盾。一是敏感问题预警在先。建立劳动纠纷每月排查、重大节假日前集中排查及专项排查结合的常态模式,组织人员到企业开展摸排走访,排查企业用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做到敏感问题早发现、早预警。二是重大项目研判在先。定期召开劳动纠纷分析研判会,分析县域内的川藏铁路、川藏物流园、锂电子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环节发生的工资、工伤待遇等劳动纠纷,研判可能引发的后果,做到重点项目劳动纠纷早分析、早预判。三是信息共享发现在先。搭建各企业负责人与劳动保障监察、仲裁、工伤认定等职能部门的线上交流平台,如微信群、电子信箱等,向企业发送法律法规和相关案例资料,并了解企业用工管理情况,及时反馈劳动者反映的问题,指导企业及早化解纠纷,逐步规范依法用工。同时,通过“12345”热线、欠薪线索反映平台、信访信息系统、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等载体,收集劳动纠纷信息,做到信息共享互通。近年来,通过预警、研判、信息共享等形式,成功预判并提前消除劳动纠纷300余起,涉及劳动者500余人,涉案金额650余万元。
二、强化“三种联动” 使纠纷化解“有道而为”
坚持实化调解,形成多层合力。一是强化部门联动。一方面加强天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内部信访、劳动保障监察、调解仲裁等职能部门的联动,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合署办公,构建信访、劳动监察、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三位一体”“一站式”维权格局,在劳动保障维权服务站设置联合调解室,把调解工作贯穿到信访、监察、仲裁的每个环节。调解员、监察员和仲裁员协同配合,实现一个窗口接访,三个职能部门联合处置,实现劳动纠纷当事人双方“只进一家门”、劳动纠纷“一站式完结”的良好效果。近年来,共联合处置劳动纠纷550余件,750余名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其中,涉及406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290余万元。另一方面加强天全县人社局、政法委、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总工会、乡镇等多部门联动,建立完善调处劳动纠纷相互协作、 无缝对接的常态机制,针对重点疑难问题,专题研究分析,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确保妥善调处重大集体劳动纠纷。2022年1月,联合上述部门调处某煤矿因停产而引发的涉及400余名劳动者的待岗生活费、经济补偿等劳动纠纷,涉案金额1800余万元。二是强化行业联动。针对县域内汽修、物流、制造等行业从业人员多、相对集中的特点,完善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与汽修行业、货车司机、制造业工会的常态衔接,通过不定期走访、定期开展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联动协作,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领域发现的问题,及时妥善处置纠纷,确保快速将问题解决在属地、化解在行业。2021年11月,成功化解某物流公司涉及17名驾驶员因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纠纷,涉案金额22万元。三是强化区域联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多、流动性大的特点,加强与人员流出地、县域内各大型企业所在地调解组织的联动,探索建立劳动纠纷跨区域联合化解模式。既为当事人提供便利,又充分利用各地调解组织的属地优势,切实提高调解质效。目前,已经建立与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调解中心互联互动机制,成功调处天全县始阳籍务工人员在丹巴县发生的劳动纠纷,涉及人员176人、涉案金额400余万元,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利益,踏出了劳动纠纷跨区域联合化解的第一步。
三、建立“三项机制” 让化解纠纷“有力而为”
坚持优化服务,筑牢基础保障。一是建立素质提升机制。在组织天全县调解员参加省、市业务培训的同时,每年专门举办调解员培训班,邀请省级专家进行授课,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努力在纠纷预防、争议化解、困难帮扶等方面补短板、练内功、强素质,促进调解员成为法律“明白人”,调解“尖子兵”,群众“好帮手”。如2022年7月,召集新建川藏铁路项目4个工区的施工总包、劳务分包方的劳资员,开展了调解工作规范培训;8月,举办了全县乡镇、行业主管部门、重点企业的调解工作人员专业培训班。以打造省级“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为契机,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制度》《来访处理流程》等标准化业务流程,从告知引导、调解登记、调解处理、回访反馈、档案管理等调解“全过程”优化细节,促进劳动纠纷调解工作规范化运作。二是建立双语调解机制。借鉴公安部门的“藏汉双语调解室”,创建“劳动纠纷藏汉双语调解室”,并建立调解人才库,将律师和旅馆、餐饮、汽修、物流等行业中长期与藏族同胞接触、熟悉藏族同胞生活习惯、能够识别简单藏语的人员纳入调解员库。因案施策,针对不同类别的劳动纠纷及群体,组织相应的人员协助调解,化解劳动纠纷。近年来,双语调解室的调解人员协助处理劳动纠纷130余起,涉及劳动者150余人,涉案金额300余万元,并培养出仁青多吉这样的全国优秀双语调解员。三是建立微调解机制。加强镇、村、社、企联动,以各乡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为基础,在主要村、社区活动室与重点企业设立劳动争议“微调室”,打通调解“毛细血管”,推动调解阵地下沉前移,对辖区内小微劳动纠纷开展现场调解、实时结案,实现劳动纠纷源头化解。目前,共建立微调室57个,调处小微劳动纠纷60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