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雨城区紧紧抓住中央、省、市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决策部署,将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立足实际,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强化创业指导,实施创业培训,搭建创业平台等措施,全力推进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营造创业氛围,落实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体,开展创业政策宣传,全方位宣传成功创业的好典型、好经验和好政策,推荐成功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省厅组织的“我能飞”大学生成功创业者提升培训和“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雨府发〔2015〕28号),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走上创业道路,营造出政府鼓励、社会支持、自主参与的创业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服务创业的浓厚氛围,激发创业热情。
(二)加大创业扶持,强化创业指导。开展创业咨询、项目推介、融资服务、创业沙龙、创业讲堂、创业训练营等一系列的创业活动和服务,以“互联网+创新创业”为基础,以“互联网+农业”为重点,建设雨城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办公、研发、生产、经营等全方位服务。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孵化培育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免费技术指导。2014年以来,全区为120名高校毕业生每人发放创业补贴1万元,为29名高校毕业生提供小额担保贷款263万元,为10名自主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0万元。
(三)创新服务模式,夯实创业基础。积极探索“一窗制”服务新模式,创业者到统一的发件窗口领取审批文件、证照,实现“受办分离”,节约办事成本,切实提高审批效率,打破原有企业登记信息系统“孤岛”弊端,真正实现“三证合一、一照
(四)实施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依托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和雅安市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等孵化基地,创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推进“专家+农户”,“田间培训+现场指导”的育才模式,邀请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种植、养殖专家开办大讲堂, 同时鼓励返乡农民工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拓展创业空间。2016年以来,开展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中式烹饪中级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2期,培训70余人次,举办“专家+农户”现场教学培训1期,培训54人,开展创业培训2期,培训100人,成功创业15人。
(五)搭建创业平台,优化创业环境。为促进创业者成功创业,充分发挥好创业引导资金,积极加强多方合作,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在创业者之间、创业者与创业导师之间、创业者与投资机构之间构建沟通、融资渠道,为创业者提供答疑解惑和融资机遇。同时推行主动对接、全程跟踪的个性化服务,及时了解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对接,为其在自主创业献计献策。2016年6月以来,发放大学生《就业创业证》133本、12名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120万元、48名大学生申领创业补贴48万元,15名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政策咨询等公共创业服务480余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资金不足。一是缺乏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创业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不足,创业资金缺口较大。二是小额担保贷款的适用对象范围小,相关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手续繁、周期长、额度小。
(二)创业环境不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创业一般都是投资规模较小的项目,企业见效周期长、回报率低,抗风险能力较差。
三、对策建议
(一)健全服务体系。一是细化优惠政策。把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到乡镇或相关部门,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二是搞好信息服务。通过建立创业信息发布平台,提供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传送法律、法规、政策和市场信息,实现与创业者的有效对接。
(二)加强资金扶持。扩大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贴息范围和金额,地方财政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改进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加强对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信贷支持。
(三)营造创业氛围。一是加大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宣传媒体,以宣传车、散发传单、在乡镇设立咨询点等形式,加大对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有创业愿望的人能够及时了解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开展“优秀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评选表彰。开展优秀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评选表彰活动,宣传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典型事迹,营造崇尚创业、勇于创业、善于创业、支持创业的氛围。
(四)强化创业培训。组织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创业。
(五)优化创业环境。一是建立绿色服务通道。在证照办理方面,积极主动与工商、税务部门协调,实现一条龙跟踪服务。二是相关部门要制定和实施扶持政策,采取小额贷款或其他政策支持,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