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源县以“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为工作目标,始终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获得了“四川省蔬菜十强县”“水果二十强县”称号,享有“中国花椒之乡”“西部花果第一县”等殊荣,实现了特色产业连片化、规模化,推动了汉源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了汉源季节性临时用工,以花椒采摘为例:
2021年汉源花椒种植面积已达20.4万亩,产量4000万公斤,“汉源花椒”这张产业名片,不仅带动一方经济,更通过花椒采摘、炼油烘干、分拣包装等各岗位灵活就业带动县内外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通过花椒采摘季节性用工实现灵活就业人员突破3万人,汉源周边9县(市)向我县输入了花椒采摘工,主要以县内和甘洛、冕宁为主,占比80%以上,石棉、荥经、西昌、峨边、九龙、名山、大邑等地也不同程度输入。工资主要采取计量方式当日结算,每斤4-5元人工费,包接包送、包吃包住,部分大户为稳定用工隔三差五还会安排晚上烧烤等大餐,普遍日工资100-200元,采摘期长达3个月,季节性人均务工收入可达9000元以上,椒农自是喜不自胜。然而在走访各花椒经营主体及灵活就业人员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一些现实困难。
一、存在困难问题
一是季节性转移劳务均为弱势群体,劳动安全保障难度大。花椒采摘、炼油烘干、分拣包装等工作技术难度低、易上手,前来务工的劳动者主要以农村大龄妇女、农闲期女性、县外失学女青年、假期勤工俭学学生等,年龄偏大或偏小,大龄高至70多岁、低至10多岁人员,几乎没有青壮年劳动力,花椒采摘从早到晚穿梭于山地,出工安全防不胜防,时有摔伤摔残事故发生。但季节性灵活劳务游离于工伤保险保障范围外,仅依靠商业意外险支持,保障程度较低,一旦发生一起较重的伤残事故,当年或多年的花椒种植收入将万劫不复。例如:清溪镇富民村1组种植户在招用一名67岁妇女时,因其多次恳求并强调出现安全问题后果自负后,种植户勉强招用该妇女,但在用工第三天便出现意外把腿摔伤引起纠纷。
二是季节性转移劳务灵活性强,用工持续稳定性较差。灵活就业最大优点是灵活,其相应弊端就是不确定、不稳定。在花椒丰收农忙季,因花椒经营主体之间用工存在住宿条件、饮食好坏、路途远近、山地环境等差异,工人都喜欢工资高、条件好的雇主,边做边选雇主的情况屡见不鲜,三天跳槽五天换岗非常不稳定,甚至不辞而别,导致采摘计划不能完成,直接影响种植户应得收入。例如:宜东镇富乡村3组种植大户齐永兵反映虽然能招到花椒采摘工,但无明文条款规定约束,导致有的采摘工人来一两天想走就走,接了采摘活路又不能按时完成采摘,最终因人员流动频繁导致花椒烂树未采摘。
三是季节性转移劳务劳动关系界定模糊,权责关系不清晰。受气候因素影响,花椒采摘、炼油烘干、分拣包装等工序需根据天气状况灵活调整,因此务工人员、从事工序、作业时间、服务主体等较为灵活,属随到随作的就业形态,因此导致各灵活就业主体间的权责关系难以界定,责任权利不清晰,一旦发生纠纷,劳动权益难以保障。例如:富庄镇民安村2组种植大户张宗高反映他雇佣30余人采摘花椒,摘了2天就接连下雨3天只能闲居他家,包吃包住也是一笔开销,而务工者结算工资时要求因接连下雨耽搁3天没能摘到一颗花椒要算点误工费,双方协商未达成一致闹出纠纷。
二、意见建议
一是规范季节性用工输入和接收程序。各地相关部门积极研判,有依有据指导农业大户成立社会化劳务组织,规范性拓宽供需平台,更快更准更广收集发布用工和务工信息,让更多县内外闲散劳动力进行“季节性务工”,通过种植管护、采摘加工、宣传售卖等务工,让县内外闲散劳动力充分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学习实用性农作物生产,以此吸引更多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
二是加大灵活就业扶持援助力度。建议扩大就业援助范围,将促进吸纳灵活就业的规范主体和自主实现灵活就业的人员纳入就业扶持及援助范围,从落实创业补贴、吸纳就业奖补、社会保险补贴、以工代训补贴等方面政策扶持更多用工主体吸纳就业、规范用工,帮助城乡空余劳动力聚集到灵活就业岗位,以实现城乡劳动者更充分就业。
三是加强新就业形态与灵活就业管理办法研究。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灵活用工的法律关系认定基本处于空白,灵活就业人员面临劳动用工关系界定难,建议有关部门探索建立适应灵活就业的劳动用工制度,切实保障季节性用工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明确供需权责、加强从业约束、强化权益保障,各级政府应将研究规范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管理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