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聚焦脱贫人口就业增收核心目标,从政策扶持、劳务输出、技能提升、载体建设、兜底安置五个维度精准发力,构建“稳、转、赋、带、兜”五位一体的就业帮扶体系,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一、政策落实稳定就业,筑牢增收保障线。以政策红利为就业“保驾护航”,精准落实各类补贴补助,降低脱贫人口就业成本、激发企业吸纳积极性。精准发放交通补助,惠及21213名脱贫人口,补助金额达1139万元,减轻其外出就业交通负担;全面落实稳岗就业综合补助,惠及14677名脱贫人口,补助金额达1359万元,减轻其外出就业生活负担;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为28家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企业及生产经营主体发放补贴10.2万元,激发市场主体用工活力;支持自主创业增收,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35万元,为有创业意愿的脱贫人口提供资金支持,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二、劳务协作转移就业,搭建精准对接桥。深化多层级劳务协作,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推动脱贫人口从“家门口”走向“就业岗”。拓宽协作范围,重点推进县域内联动、市(州)间协作、川渝区域协同及跨省劳务对接,打破地域就业壁垒;丰富招聘形式,依托“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169场,同步开展“送岗位下乡”等延伸活动33场,将优质岗位精准送到脱贫人口身边,实现“岗位找人”,助力脱贫人口精准输出就业。
三、技能培训赋能就业,提升就业竞争力。紧扣产业需求与个人意愿,开展“定制化”技能培训,让脱贫人口“一技在手,就业不愁”。精准设置培训内容,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市场用工需求及脱贫人口培训意愿,因地制宜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确保培训内容“有用、实用、管用”;强化培训全流程管理,严格过程监管保障培训质量,深化训后跟踪服务,帮助学员解决就业衔接问题;落实培训保障补贴,今年以来已开展脱贫人口技能培训1861人次,为880名参训脱贫人口发放培训期间生活(交通)费补贴30.8万元,解除其参训后顾之忧。
四、帮扶载体带动就业,打造就近就业圈。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布局,升级就业帮扶载体,让脱贫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推动载体转型升级,结合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分级分类优化帮扶车间、帮扶基地等载体功能,提升其吸纳就业能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就业帮扶基地认定工作,鼓励企业、合作社等载体优先吸纳脱贫人口;目前全市已建成帮扶车间(含帮扶基地)39个,累计吸纳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439人,既带动了地方产业发展,又实现了脱贫人口“顾家、增收”两不误。
五、公益岗位兜底就业,守住民生底线。规范管理乡村公益性岗位,为无法外出、就业困难的脱贫人口提供“托底”保障。严格岗位开发流程,聚焦乡村治理、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维护等民生领域,科学设置公益性岗位,确保岗位设置合理、实用;规范人员安置管理,精准摸排就业困难脱贫人口情况,优先安置符合条件人员,切实发挥岗位兜底保障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已通过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5311人,有效解决了部分脱贫人口“就业无门”的难题,筑牢民生保障最后一道防线。
